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中心 党组织建设 科室导航 文化建设 就医指南 医疗环境 护理天地 行风教育 名医荟萃 科学教研 预约挂号 环保专题
欢迎进入威斯尼斯人娱乐官方网站登录首页第二附属医院网站!
预约挂号 
联系我们 求医问路
挂号服务 门诊咨询
特色医疗
  我院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附属第二医院在技术、服务、环境、设备、临床教学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实力雄厚的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医院拥有国内先进的诊疗设备,3.0T超高端磁共振、256排炫速双源CT,超声内镜、钬激光碎石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肌电图机、1.5t核磁共振设备、高端四维彩色超声等满足患者需求。医院拥有技术精良的专家团队,影像专业的李为民博士、消化内科的王长杰教授、血液风湿科的米丰年教授、妇产科的韩文教授、儿科的李玉芬教授等,这些专家在牡丹江市医学领域具有绝对权威。消化内科开展的消化内镜微创介入治疗技术(ERCP);妇科开展的腹腔镜下微创技术;泌尿外科开展的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肝胆外科开展的腹腔镜保肝取石手术以及介入科开展的各类手术等均已走在牡丹江地区乃至黑龙江省内同行的前列。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诚信服务,奉献社会”办院宗旨,秉承"博学求精 厚德至善”理念,在学校党委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正以蓬勃的姿态迎来新的发展,医院将坚定不移地呼应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新需求,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建设
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
发布时间:2021-10-29 13:58:00  点击:


辛育龄,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七一勋章”获得者。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


1956年,辛育龄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他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但他一心想为更多病人做手术,便毅然选择了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胸外科。

从1958年到1980年,他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指导40多所医院建立了胸外科。1954年到2004年间,他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多例!

1970年,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访华团成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而且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

辛育龄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辛育龄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

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

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26年中,辛育龄很少回家,成了一名“住院医”。他拼命钻研,累到浮肿也不闲下来。

上世纪70年代,肺移植手术刚刚起步,很少有国家从事这方面研究。1979年,辛育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两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的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辛老没参加过任何这方面的进修学习,完全是靠自己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如今,中日友好医院已迈入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每年肺移植超过100例。刘德若不胜感慨:这与辛老奠定的基础分不开,更凸显了他超强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性。

68岁时,他又同瑞典科学家合作创造了电化学(直流电)治疗肿瘤的新技术,不开刀就能局部杀灭肿瘤细胞。全国超万例肿瘤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有效率达65%至85%。这项技术也推动了后来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获国家级科技奖8次,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务人员等荣誉称号……辛育龄直到因腰椎问题再也站不起来,才不舍地告别了他日夜战斗过的手术台。

他对病人有多亲?

安慰病人在先,决不冷言冷语;明明可以出挂号费更高的特需门诊,却坚持只出挂号费低的特需和普通专家门诊;想方设法为经济困难的病人省钱,甚至为他们承担医疗费……

就连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方案里,他都坚持保留了供病人散步的花园。

不少已被放弃的危重、难治病人,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疗护获得新生。

为了病人,辛育龄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和工程师不一样,医生手中的产品是人,人死了不可复生”。

“病人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胸外科年轻医务人员一直记着辛育龄经常和他们说的话。

如今,虽然辛育龄已在卧榻,无法工作,但他的精神薪火相传。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医院设立了“辛育龄青年奖”,近日又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年轻医务工作者主动下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将奉献精神“融入血液”。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



上一篇: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白求恩精神 下一篇:【学雷锋在行动】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彰显青春担当”主题实践活动